2011年5月28日中午,贵阳市小河区红河路一废品回收站突然起火;
2011年7月31日,贵阳市白云区艳山红镇摆拢村,拾荒者将废礼花外壳拆解时发生爆炸,造成一家五口4死1伤;
2011年8月1日,贵阳市南明区大庆路一废品回收站内发生矿山废弃高压气泵爆炸,伤及7人……
记者昨日走访发现,一是入行门槛低,二是缺乏监督力量,由此形成了回收站良莠不齐的现状。
“集团军”VS“游击队”
据了解,贵阳市的废品回收站大体分为两种。一种是专业回收公司,贵阳市内这类公司数百家,公司旗下再设回收站,施行统一管理,好比“集团军”。另一种是纯个体经营的回收站,这里面有证照齐全的也有无任何证照的店铺,更有甚者,有的私人老板会利用民房收储拾荒物品,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安全隐患。
2008年起,贵阳市商务局下发通知,由贵阳市再生资源协会对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进行备案登记。记者走访发现,凡属于“贵阳市再生资源协会”的废品回收站,都拥有唯一编号,使用该编号可以在相关网站上查询到回收站的基本信息。
贵阳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协会会长刘宁娜介绍,截止到目前,贵阳市有850多家绿色回收站和回收企业进行了备案,“但这并未涵盖贵阳市全部(再生资源回收)企业。”刘会长表示,“粗略估算,有(备案)证和没证的回收站比例可能达到1比1。”
8家回收站6家证不全
昨日下午,记者先后走访了贵阳市贵乌路、登高路、太平路的私人废品回收站。据了解,除备案登记证外,经营废品回收站还必须有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。但记者走访的8家回收站中,6家证照不齐,甚至有的回收站“三证”全无。
在金沙坡10号一家回收站,店主称:“营业执照放在家里了,我们是个体经营,没有门牌。”在登高路路口另一家回收站,记者看到,墙上裸露出电闸开关,屋内随意堆放着三个氧气罐和五、六个煤气罐。当问及老板娘是否有氧气罐这类危险物品的操作资质时,其未给予回答。
但“集团军”的状况明显要好很多。在贵阳再生资源绿色回收站193号和46号店,记者一进店内就看到挂在墙上的“三证”,现场物品摆放整齐。“危险物品、放射性物品,我们不敢收,如果遇到会报公司进行处理。”老板邓女士说。
行业监管力度不够
针对目前贵阳市废品回收站的现状,刘会长分析,行业目前有两大“顽疾”待解决:一是入行门槛低,二是缺乏监督力量。
从2002年起,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无需办理公安机关的特种行业许可证。“没有准入门槛,任何人租个门面就能够开回收站。另外,备案不备案,没人去监督。”刘会长说,行业协会作为“自律”组织,并无执法权;而目前贵阳市的商务执法专业队伍尚未组建成型,因此对于一些无证、违规的回收站难以实施打击和取缔。
此外,刘会长表示,按照《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》,除了行业主管部门外,工商、公安、环保、城管等部门也应该在职责范围内对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进行管理。为此,协会曾多次向上级部门打报告,请示组织多部门展开联合执法,以清理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乱象。近日,贵阳市有关部门将召开会议,以部署下一阶段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大检查。